相关新闻
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一)
发布时间:
2023-06-05 14:13
来源:
孩子表现出的样子与家长所愿的不同,家长就会感到担心、焦虑、无助、愤怒,于是有些人会出现指责、吼叫甚至打骂孩子的负面行为。父母们总是努力地想要去掉孩子那些“坏的”部分,以为去掉“坏的”就会剩下“好的”,结果却是亲子关系恶化,孩子丧失向上的动力。父母的这样的“努力”反而成为对亲子关系的破坏,对孩子创造力、生命力的抑制。如何不焦虑地做父母呢?如何才能真正成就孩子呢?其实每一种负面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我们想要改变“坏的”,的确是是生命最真实的渴望,但需要走出对“改变”的执念,重新整合身心,连接自我,转化问题为资源,才能做不焦虑的父母,培养出健康幸福的孩子。
具体如何操作?
●家长帮助孩子的最好状态是什么
不要太紧,在一个问题里面不停地钻进去,控制、唠叨、指责、抱怨、生气、暴怒,那就表明他太紧。也不要太松,躺平了,我管不了了,你爱怎样就怎样吧,就太松了。这两种状态都不是让孩子有创造力的状态。就像我们手握一只小鸟,太紧了,鸟死掉了,太松呢,鸟飞了。真正好的状态是能帮一个人调频到身心良好、更有创造力、更清醒的状态。我们称之为是一种“不松不紧、努力而无需多想、专注而又放松”的状态。
●如何评价自己的孩子
1、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现在有人跟你说,“千万不要想柠檬,一定不要想黄色的柠檬,不要想柠檬切开的滋味哦!”你就会满脑子都是柠檬,甚至会咽口水。其实,当有人这样说时,我们会自动屏蔽“不要”,脑海中不断浮现柠檬的画面和滋味。
2、在教育中,家长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指令,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催眠”,来“创造”他不要的东西。
“我不要我的孩子这么不认真。”
“我不要我的孩子玩游戏。”
“我不要我的孩子功课这么差。”
“我不要我的孩子不听话。”
……
年轻妈妈对着自己的孩子喊“不要跑”,孩子就跑得更快了;当她喊“不要爬”,孩子就爬得更高了;当她喊“不要摔倒”,话音未落孩子就摔倒了。为什么?因为孩子的潜意识会自动删除那个“不要”,只收到“跑”“爬”“摔倒”这些有画面的指令。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在不停地给孩子做负面的“催眠”,所以说父母就是孩子的“催眠大师”。
3、正面的例子
“我”是家中三兄妹中的老大,读初中时,是全班最矮的小男生,只有140cm。家里那个28寸的自行车根本骑不了。于是每天上学放学,就是挫败感最强烈的时候,所有同学都从身边骑车呼啸而过,只有我一个人很羞愧,恨不得钻到洞里去。一天放学回来,我正羞愧得不知道怎么办,一进屋,却看到爸爸站在客厅中间,张开双臂说:“哇,欢迎我们家里第一位初中生!”爸爸脸上绽放着笑容,“我”所有的挫败、羞愧在那一刻都不见了,爸爸用他的态度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承认。初一的时候爷爷生病,下床不方便,“我”正好住在他的楼上,就每天晚上不敢深睡,竖起耳朵听爷爷的动静,以便随时扶他去小便。这件事我从未告诉父母。有天散步的时候,爸爸看着我的眼睛说:“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小男孩。”哇,爸爸的脸洋溢着爱,“我”不知道怎么说,好像当时一下就得到了关于“我是谁”的一种身份认同。如果亲子之间一直带着爱的连接感,父母能够给孩子创造这样一件隐形的美丽的披风,那么孩子是不会放弃自己的。相反,如果一个人从小被暴力的、非人性的对待,他就会变成一个暴力的人,暴力对待自己,暴力对待他人。
●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决定了他未来的发展方向
1、负面回应以及带来的延展
本来孩子的能量是完全向世界打开的,这个小生命没有任何对自己的负面评判。当一个孩子初生到一个家庭,他自然会跑来跑去,这里摸一摸,那里碰一碰。这时如果妈妈呵斥:“不要跑来跑去!你看你把家里搞得多乱!我上班这么辛苦,回来还要服侍你,你就不能乖一点吗?”孩子的能量就遇到了一个负面回应,接下来就会拥有这样一种信念——我不够好,我不够可爱,妈妈不开心是我的责任。孩子天真的探索、流动的好奇心就会被压下来,他就变成活在头脑里,每天想着:我怎么做,妈妈才会喜欢我呢?我怎么做,妈妈才会开心一点?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孩子远离了自己,每一天都是为别人而活,不再懂得爱自己。所以,他长大一点就会来找心理医生,因为他有很多的压抑,很多的不开心,处理不好和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有时候还会大爆发。
孩子一直得到负面反馈,积累的负面状态越来越多,就慢慢演变为低自尊;而总能得到正面反馈,积累的正面状态越来越多,自尊自信就越来越强。
2、正面的回应以及带来的延展
一个孩子说“爸爸,我好害怕呀”。如果爸爸回应说“有什么好害怕的!别人都不怕,为什么就你怕!”害怕就变成负面的,孩子就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应该害怕。当害怕来了,孩子就压抑。爸爸这样的回应,制造了孩子内在的分裂,这种分裂会内耗掉孩子很多能量。但如果爸爸的回应是——“哦,孩子,你觉得害怕吗?做一个深呼吸,看看这个害怕在身体的哪个部位呢?让爸爸摸一摸。哦,那里有一个害怕先生,他想对你说什么呢?他是想提醒你保护好自己、照顾好自己呀。那谢谢他吧,谢谢他吧!”爸爸这样的回应,孩子就停止了内在的分裂战争,就可以回归到平静的状态,充满创造力。无论你是谁,你做什么工作,达成了多少业绩,拥有多少财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你都会感受到悲伤、挫败、孤独、脆弱、无助。情绪本来没有好坏之分,都是生命自然的面向,是我们的回应决定了体验的正负。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