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论兴趣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内驱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3-08-30 22:00
来源: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激发学生内驱力研究》项目阶段成果汇报(一)
赵永慧
摘要:兴趣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影响学生内驱力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和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可以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及管理措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改变学生学习状态,使学生更加自信,赢得美好未来。
关键词:内驱力 兴趣 自我价值 自我实现 影响
内驱力是指由于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就是说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发有机体的行为。内驱力是做一件事情的动力,完全来自内心。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内驱力可以分为三种:
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指的是一个人渴望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需求,对孩子而言,就是自觉的“好好学习”的力量。
自我提高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工作,做出一定贡献,取得一定成就,赢得一定社会地位的能力。简言之,就是我们所说的“天天向上”的上进心。
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者们的赞许和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和工作做好的需要。
影响内驱力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个体内在的生命力;个体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身的兴趣和理想;自我胜任感、自尊、自我实现、自我决定等人性要求。
今天,我主要从“兴趣”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两个方面来谈影响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是一种强有力的内在动机,我们可以通过教学的技巧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思维活动跟随兴趣的指引。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一,兴趣可以使学生学习产生愉悦的情绪。兴趣和情绪往往相互作用,相互激发, 强烈的兴趣可以调动学习者愉悦的情绪,愉悦的情绪又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在自身兴趣驱动下的学习是学生自己“想学习”“要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令人感到满足的愉快之旅。
第二,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专注力。兴趣会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卷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当学生对他们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时,他们会更有控制感。许多科学家因为对研究对象的强烈兴趣,常常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工作,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阿基米德因为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在叙拉古城被杀死,牛顿沉迷于研究,把手表当鸡蛋煮了。
第三,兴趣可以促进理解力。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往往理解得更深刻,学习成绩也更好。教师要想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首先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唤起学生的兴趣。嘉德纳提出的“促进课堂理解的三种途径”,第一条就是“提供强有力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兴趣对于促进理解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会刻意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讲《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为小鲁迅买《山海经》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分别扮演长妈妈和书店老板,在课堂上演绎可能发生的种种状况。扮演长妈妈的学生会设计长妈妈走了很远的路虽疲惫但不放弃这样的情节,还会故意说不清楚《山海经》的书名;扮演书店老板的同学会刻意刁难长妈妈,不尊重长妈妈甚至会因为长妈妈表述不清而驱赶长妈妈。通过表演,学生便能充分体会人物的状态和所表现出的情感。买《山海经》这部分内容原文中是没有具体描述的,但是买《山海经》这一情节却又最能体现长妈妈对小鲁迅的关爱,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表演中思考和体会,对于课文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再如,在讲《活板》这篇文章的时候,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同时又是说明文,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有畏难情绪。我便带着学生穿越到了毕昇的时代,化身为一位老板,和学生们一起开印刷店。小组长们化身为“业务经理”对“员工”进行培训,让每一位“员工”熟悉活字印刷的过程,所有“员工”都通过考核才能上岗。下一个环节是“制定营销策略”,通过向“消费者”宣讲活字印刷的好处来招揽生意。这样两个环节的设置,充分调动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下课后,有些学生还意犹未尽,彼此间不断重复活字印刷的过程和好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尝试。
接下来我们来看影响学生内驱力的第二个因素:自我价值的实现。
首先我们要关注孩子是否有价值感。
价值感,简言之就是一种“我是有能力的,我是被他人认可的”感觉。其实不仅是孩子,我们自己也一样需要“价值感”。我来举个例子。假如经过一天工作的疲惫不堪之后,回到家还要准备晚餐,如果孩子爸爸下班后对我说“太不容易了,我回家还能吃上热乎饭,赵老师你太厉害了!”这时我的疲惫感会少不少,而且心情瞬间也会好很多。这是因为这种“我是有价值”的感觉,让大脑自动开始分泌了多巴胺。
对于孩子来讲,价值感也同样重要。
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到学校随机挑选了十几个孩子,并对校长和老师说这些孩子天赋异禀,是难得的天才。他们还强调要对孩子们保密,不要过多关注,以免被发现。等过了八个月后,当他们再次来到学校,发现这些孩子全都进步明显,且性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也喜欢和人打交道。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老师们收到了两位心理学家的暗示,对这些孩子抱有更高的期待,通过语言、态度、表情等各种方式将期待传达给孩子。孩子在受到期待后也给予积极回馈。慢慢的,期待变成了现实,孩子们真的在向着天才转变。
这个实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多给孩子正向反馈,让他感觉自己很棒,这个过程就是积累力量的过程。慢慢他形成的个人信念就是,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有能力完成挑战。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感觉自己是征战四方的王者,而非皮鞭下的奴隶!
“自我实现”,是指每个个体都追求实现自我的潜能和生命的意义。“自我实现”的愿望是人类天生具有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一种能持久而深刻地激励我们奋进的内在动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运动之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动力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他发展了一种层级模型来反映“完整的人”的需要,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是把作为完整的人的需求分为七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自我实现是一个人最崇高的精神追求,也是人类最高贵的品格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激励个体为社会、国家和人类的利益奋斗和献身,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人生价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当一个人身处穷困时,只能修养自身,在通达顺境时,就要施惠于天下百姓。唐代诗人陈子昂在《感遇》中写到:“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意思是圣人不追求一己私利,他所忧虑和想救助的是普天下的百姓。
我们的学生自然也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我班有一个特殊的女孩儿,她会写自己的名字,认识我的名字但是不能独立写出来,到现在为止,班级里还有很多同学她叫不出名字。这样的孩子,可想而知她在班级的状态。有一天她主动找到我说:“老师,班级的扫除工具太乱了,我能重新摆摆吗?”我惊讶于她怎么什么事儿都要问我,更惊讶于她摆扫除工具的认真。渐渐地她会找我:“老师,教室地面有些脏,我能扫扫吗?”后来,我班每周都要麻烦她帮忙彻底打扫教室的卫生。这期间,她爱笑了,也主动和同学说话了。期末,班级的特殊贡献奖有她一份,拍照的时候她虽然还是很腼腆,但是我能看出她脸上掩饰不住的笑容。记得期末考试前,我发现她在本子上画眼睛的结构图,她告诉我她试着听课,老师讲的有些内容她很喜欢,她还问我要考多少分才能继续上学……班级里还有一位男同学,他说话吐字不清,平时大家很难听懂他说的话。他头脑聪明,期中考试他的数学成绩全班第一,但是语文却不及格。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想和他聊聊,但他却总是躲着我。我只好通过班级同学了解他的情况:原来在小学的时候,他因为口齿不清的原因在班级没有朋友,有些孤僻和自卑,但是他是个养花高手,小学班级的花都是他负责。我终于找到了突破口,找机会把班级的养花任务交给了他。渐渐地我发现这孩子责任心很强,任劳任怨,便又尝试着把晚餐抬饭和分饭的任务交给了他,很快他便得到了班级同学的认可。课间他主动和同学交流的时候越来越多,在班级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强,他不再躲着我,语文课上偶尔还会举手,虽然他回答的问题我还是不能完全听懂,但我知道他会越来越好,因为他不再孤僻,不再自卑,因为他在班级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班级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孩子们找到了自我的价值,相信每一天都是活力满满,充满力量的吧!
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本质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唤醒人内心的潜能。”希望我们能唤醒孩子们内心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做幸福的教育工作者!
下一页
下一页